adtop

你的位置:首页 > 热门 > 列表

“中华武术50人论坛”研讨会在北大举行

作者:秦开 2023-11-02 10:45      阅读量:5389    来源:网络   时间:2023-11-02 10:45  会员投稿
文章摘要
“中华武术50人论坛”研讨会于10月29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主办、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承办。此次论坛邀请到政府部门...

“中华武术50人论坛”研讨会于10月29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主办、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承办。此次论坛邀请到政府部门相关人员、知名学者和教练以及企业家、媒体界人士,共同围绕“中华武术健康发展和国际传播”核心议题,以“主旨报告+圆桌对话”的形式,分享学术观点,启迪思考,为中华武术新征程提供参考意见。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东敏主持。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理事长、国家留学基金委原副秘书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原副主席张宁博士与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党委书记陈征微分别致开幕词。

张宁表示,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武术的国际传播,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能促进世界和平与文化交流。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武术运动的普及推广和武术文化的传承创新,在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时代呼唤着中华武术的新使命和武术人的新担当。如何让中华武术更深地走进基层,发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基本功能,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如何让中华武术更好地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共商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和健康发展等时代议题,共谋中华武术的未来蓝图。

陈征微介绍,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北京大学用好课内课外两个阵地,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武术氛围。太极拳必修课在北大已有30余年历史,被评为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太极拳、少林棍术、汉字太极与养生、散打、导引、无极球为主的中华传统武术课程体系已经形成。教职工太极社、学生武术协会、武术队、散打队、导引队等社团协会和普通生代表队活跃在校园文体活动中,经过多年的深耕,已经结出丰硕成果。“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这一国内高校首家武术研究机构,在太极拳运动处方与慢性病防治研究中也有了新突破。新时代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她希望参会专家学者共同为新时代中华武术焕发新生机、迈上新台阶提供智慧和方案。

本次主题报告由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授张锐主持。

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邱丕相以“武术的传统与现代”为题作主旨报告。他阐释了“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定义、历史和演变,并展示传统武术的经典招式。他提出了当前武术发展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套路竞技的非客观性仍在延续,人为因素仍在起作用;二是高难美的技术方向解决不了非客观性问题,异化的终端是与体操雷同;三是以五种步型为基本的标准化技术,很难真正在中小学普及;四是非遗武术确认后不少仍在民间,难以实现保护和发展。他同时对武术传承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学校武术应以简单实用的步型、步法为主,强调学习传统武术的“招法”;模拟对抗,不以学套为主;高等院校应建立非遗体育研究中心,与民间结合,科学地传承保护,并改革创新,向中小学推广;各省市专业队应与高等院校结合,认真地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向民间学习,才会有真正的传承;管理部门应下大功夫进行武术竞技的调查研究,认真探究套路竞技的发展方向,这既符合竞技规律,又能坚守武术的本源特征。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李志明以“武术文化与身体修复:传统体育介入康复医疗的思路”为题作主旨报告,分享了武术与养生之道,阐述了现代人所面临的身心冲突和压力的问题,而传统体育的介入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当武术介入康复医疗,不但会成为一个职业,更会成为每个人每日必做的行为和习惯。

王东敏以“太极拳与慢性病管理”为题作主旨报告。她围绕“上太空入深海的太极拳、走向世界的太极拳、走向科学的太极拳和走进社区的太极拳”进行报告,并指出,随着太极拳在世界航空、航海科研领域获得广泛认可,中华太极文化中所倡导的和谐、辩证、顺应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为航空、航海科研领域注入了“东方智慧”。巡天太极拳、水兵太极拳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前沿科考项目中的独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她采用实际案例和科学研究数据证明太极拳对高血压、糖尿病、失眠、帕金森和老年痴呆症等慢性病治疗与康复的作用,最后分享了太极拳与慢性病管理的北大经验与实践,“个人-家庭-社区-高校-医院”五位一体的太极拳运动健康促进模式在健康社区、和谐社区和文化社区的作用及效果。

“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圆桌对话由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主任编辑赵军主持,张宁、北京市武术协会主席杜德平、长治医学院党委书记李华荣、上海体育大学武术学院教授戴国斌、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效民等几位嘉宾共同探讨中华武术的国际传播。

张宁提到中华武术国际传播途径主要来自于电影、表演和武馆,今后可以利用好孔子学院平台,通过武术表演加强国际传播,但要解决好武术教师的国际胜任力和语言能力的问题,采用外国人听得懂、理解得通的语言传播中华武术,提升影响力。

杜德平说道,人类没有语言之前,肢体语言也能传递信息。武术的魅力也在于肢体语言。数字传播只是工具,重要的是传承,而传承的核心是人,所以要注重传承人的传承能力的培养。

李华荣认为,国际是方向,传播是路径。“中华武术国际传播”本质上是中华文化(文明)的国际传播问题。传播本质上是一个“介质”问题,要更加关注对象(人群、文化、生活、领域)之特质。作为客体,反向思考,作为主体,正向借鉴。突出技术,突出健康,突出普适。注重混合式(聚合式)传播(比如武术、功法与中医组合传播)。他建议回到初心、回到原点。理清中华武术的本质属性和特征,通过提升师资水平,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传播新健康理念,提升国外友人的主动健康能力,推动中华武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戴国斌认为,与其他学科相比,武术在现代化过程中表达了中国的话语。当前数字化时代,人与人传承之外,在文本传承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再扩大。

陈功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思考:第一要清楚“道”和“术”。从文字来看,武为止戈为武,内在含义为和平和正义,追求和平与正义是全球的共识,是文化文明的基础。第二,通过实证研究,用科学的方法讲清楚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健康价值。第三,武术中的“术”从传播源、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受众进行深入研究武术中的“道”和“术”,构建表达体系进行国际传播。

朱效民提出要尽可能回到传统,中国的太极拳作为学问,不光是外在的知识体系,更多强调身心的结合。我们应当有一种文明的主动,去对外交流,拓宽我们的文化空间,并在交流中互相增加共识。

“中华武术健康发展”的圆桌对话由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定锋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德印,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授、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创始人李士信,全国人大代表、宋江武术学校校长樊庆斌,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武冬,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副主任乔凤杰,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马剑,北京大业亨通体育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允国先后发言。

李德印提到武术教育中的师资问题影响武术发展。中国武术“形神合一,内外兼修”,还持续提高武术教学质量。他希望传承不离古,创新不离根。

李士信指出,要加强武术推广,重视武术理论的研究,深度挖掘拳理、哲理和医理,发挥其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

樊庆斌提到武术的三项功能:第一是竞技性,第二文化的快乐性,第三是健康养生。他提出“武术+”的概念,即武术不仅可以进行文化开发,还可以与运动处方、膳食、中医针灸等结合形成健康养生武术产业链。他倡导以武术为龙头,将武术培训、旅游与健康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理念。

武冬用拳种、拳势、拳路、拳功、拳用五个词将武术串联起来,提到“武学如文学,拳式如字,套路如一篇美丽的文章。”因此,武术的套路十分重要。套路是中华武术巨大的文化标识,失去了套路,中国武术将失去半壁江山。

乔凤杰认为,武术动作在于“方寸之间,奥妙无穷”。武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所以教学要兼顾需求和兴趣,要注意老百姓喜欢什么。他希望大家关注现在武术界所存在的供需错位的现象,实实在在地做好供给侧改革。

马剑提出中国武术很大魅力是在传统,应该把中国的传统和现代二者相结合,并打造出两套体系:一套体系是适合现代,适合世界接受的,让人一看就能懂,另一套是符合中华文化的体系。

侯允国提到竞技武术的现代装备,包括场地、器材、服装鞋帽基本完善,全运会时期也用到了智能数据,这都体现了武术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来说,武术器材在运输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也缺乏一个面向大众的武术品牌。

吴定锋总结专家观点,表示未来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再进行系统思考:第一,从政策、教育、产业等多个角度出发,制订中华武术健康发展的策略和实施路径;第二,平衡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确保中华武术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构建中华武术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实现内外部环境的良性互动。

王东敏在闭幕式上作总结时表示,本次论坛线上线下参会人数近万人,通过三个主旨报告和两个圆桌对话,专家们提出了卓越的学术观点和建议,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她希望“中华武术50人论坛”继续能围绕着“如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术传承发展工程”这一命题,研究和挖掘武术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武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武术的话语体系。

邱丕相和李士信向北京大学武术研究中心赠送了书法作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Copyright 2016- 潮尚健康网| 网站地图 | 备案号: 皖ICP备2022015281号